首爾馬拉松之旅

我認識的韓國

3 則迴響

今天的韓國出現南北對峙的局面,但從歷史來說統一未見得是常態。在公元前後的年代,當時韓國便由高句麗(大約盤踞現今北韓的位置)、百濟(位於韓國南部)及新羅(位於韓國東部)三國所割據,史稱三國時代。三個國家的關係變化不定,時而結盟、時而互相討伐。在5世紀時,高句麗的國勢最強,在鼎盛時期曾攻入中國滿洲一帶,但亦因此增加了與中國接觸的機會,自此高句麗與中國的戰事便與日俱增。

另一方面,百濟與新羅亦各有發展,兩國一時合力對抗高句麗的威脅,一時則互相攻擊。在公元7世紀,新羅聯合唐朝的夾擊,先後殲滅百濟及高句麗,唐朝並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設立為數個都督府。及後新羅號召舊百濟和高句麗的居民反抗唐朝的統治,經過10年時間終於趕走唐軍,歷史上首次統一朝鮮半島。雖然朝鮮最終由新羅完成統一大業,但中國的進軍也加速了統一的進程。統一前新羅實行「真骨」制的世襲地位系統,類似印度的種性制度,同級的只能和同級的交往,而特權也只集中在最高級別的貴族,統一後的新羅成功褫奪貴族的地位和權力,並實施中央集權制,官職亦從以往的封田改為官祿。自此新羅進入一段約一百年的繁盛時代,加上文化及經濟上和中國進行交流,使新羅在多個方面有長足發展。

及至8世紀,原來行之有效的的貴族及官僚制度開始失去控制,貴族和官員為了權力時常進行內鬥,最終促使新羅於9世紀再次分裂,人們紛紛假借高句麗、百濟等名號建立新的國家,史稱這段為後三國時代,這次最終由後高句麗統一三國,並改名為高麗(Goryeo),而英語名稱Korea亦源自於此。高麗維持了約400年的統治,其間受到最大的威脅仍然是中國大陸,在元朝時蒙古軍曾多次遠征,最後在武力鎮懾下被迫簽下和約,期間還協助蒙古進攻日本(當然最終被神風擊敗)。

在1392年,高麗國內發生一場政變,權力被李成祖奪得,他登位成為太祖,開國後他向中國明太祖請求加封國號,用意大概是藉著獲得中國的承認來加強他統治的合法性,最終明太祖確認為「朝鮮」。朝鮮皇朝開始後,它的第四任皇帝世宗是韓國史上留下最深遠影響的皇帝。世宗在1418年即位,1450年去世,在位期間他鞏固軍事力量及促進科技發展,同時亦改革文字,以往朝鮮一直使用漢字,其複雜的結構往往令只有貴族才懂得書寫閱讀,世宗在當時力排眾議,責令學者創下一套以拼音字母為骨幹的文字,這套文字便成為今天的韓語(不過這套文字要直到20世紀才變得普及)。在他的領導下,韓國文化及經濟實力得到提升,後人為紀念他的貢獻,均尊稱他為世宗大王,南韓內亦有眾多他的肖像或以他來命名的事物,如南韓10000圜紙幣便印有他的肖象,南韓的第一艘神盾級驅逐艦便是世宗大王號等。

1592年,日本的豐臣秀吉展開侵韓的攻擊,其時朝鮮由於政治鬥爭和重文輕武的關係,國勢已大不如前,面對日本的攻擊無力抵抗,漢城一度失守,連帶當時的景福宮也被燒毀。朝鮮唯有向明朝求救,幾經游說,明朝最終派出大軍協助抵抗日本,其時朝鮮已失去平壤,並撤至中韓的邊界位置,形勢岌岌可危。明朝出兵後扳回部份劣勢,但未能完全將日本趕出朝鮮。與此同時,在海上戰線方面,朝鮮的水軍節度使李舜臣運籌維幄,在海上多次痛擊日本軍隊,雖然他最終戰死沙場,但他的忠貞武勇形像已深入韓國人民心中,成為繼世宗大王後另一個民族英雄(情形有點像中國的岳飛),他的勝利也令日本無力維持陸上的戰事。及至1598年豐臣秀吉逝世,日軍亦於1599年撤回日本,這場萬曆朝鮮之役在打了六年後終告結束,日本第一次入侵韓國半島的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。

戰亂過後,朝鮮遍地受烽火所摧殘,國力疲憊,國家只好進入休養生息階段,但亦因此過了較和平的200年。到了19世紀日本崛起,並一直渴望染指朝鮮及中國。在中日甲午戰爭後,根據條約韓國需脫離清政府成為獨立國家,美其名是獨立自主的「大韓帝國」,實際上只是受日本嚴密控制的殖民地,當時在位的高宗曾借拉攏俄國來抗衡日本的勢力,但其後日本勝出日俄戰爭,俄國退出朝鮮半島,日本便完全掌控朝鮮,期間朝鮮內雖有義軍反抗,但均無力擊退日軍。

1945年,日本戰敗投降前夕,蘇聯正式向日本宣戰,並閃電派軍進入朝鮮北部,日本投降後,美國與蘇聯協議以北緯38度線為分界。其間雙方就成立統一的韓國政府這議題未能達成供識,最終南、北韓分別在美國和蘇聯的扶持下成立李承晚政權(南韓)和金日成政權(北韓)。1950年6月25日,北韓突然發動全面攻擊,當時的北韓軍獲得蘇聯遺下的裝備,其軍隊質素及人數均遠勝南韓士兵,故南下的箭頭勢如破竹,3日後便攻佔漢城,並繼續推進,一度將南韓守軍圍困於釜山一帶。但隨著美軍的介入,南韓方在9月15日於仁川登陸,正式吹響反攻的號角。這時形勢逆轉,聯合國聯軍(這是首次以聯合國名義召集的聯軍)先後攻佔開城、平壤,並推進至鴨綠江附近。

隨著聯軍迫近,中國亦於十月派出志願軍支援北韓,他們先後在兩次大攻勢擊潰敵軍,並取下平壤及首爾。但隨著補給線拉長,聯軍透過絕對優勢的空中兵力打擊中國和北韓的補給,中國的戰力亦日益捉襟見肘,結果美韓聯軍在1951年3月第二度攻下漢城。中國其後再發動三波攻勢,但均受到物資短缺影響而無法突破美韓聯軍的防線,戰事從1951年7月開始進入膠著狀態,雙方只能盤踞在38度線附近進行突襲和滋擾。最終雙方同意著手草擬停戰協定,並於1953年7月27日簽下停火協議,但迄今為止雙方還沒有簽下和平協議。戰事結束,保守估計戰事造成120萬人死亡,而飽經戰火洗禮的朝鮮半島彷如成為一個廢墟。唯一建立起來的,就是新一條分割線(其實和戰前的相差不了多少)及南、北各2公里闊的非軍事區。

韓戰結束後,南韓、北韓走上了迥異的道路。南韓銳意發展工業,並交出亮麗的成績表,成功擠身成為亞洲四小龍。雖然南韓在98年金融風暴中受到重挫,但憑著大刀闊斧的改革和人民團結的決心,南韓迅速地走出危機,並打造出新的IT和文化產業,讓人再次注視這個東亞國家。但強盛的背後,南韓還是被北韓這道陰霾所籠罩,而南韓國內的人口老化問題亦使社會慢慢出現分隔老青兩代的斷層,這個繁華城市將會走向何方,我們只能拭目以待。

3 thoughts on “我認識的韓國

  1. 引用通告: Day 1 – 光化門、景福宮、東大門 | 首爾馬拉松之旅

  2. 引用通告: 關於日本,我認識的其實是… | 那夜凌晨,我坐上了香港飛往大阪的飛機...

  3. 引用通告: D02 – 吳哥寺+吳哥城+塔普倫寺+變身塔 | 尋找柬埔寨的美麗與哀愁

發表留言